日前在報上看到,教育部本要在八月中公佈的整合各種版本的拼音系統,已宣告失敗。但是注音是語言學習上,有效率且不可或缺的工具。尤其台語中一字多音的情形特別多(約近兩千字),像「西」字在下面各詞中的發音就各不相同:「西藥」,「西瓜」,「西照日」;此外,「狀」:「形狀」,「獎狀」,「狀元」;「歲」:「萬歲」,「幾歲」;「生」:「學生」,「先生」,「生命」,「生肉」等。所以學台語,除了學字外,各字在不同詞彙中的發音也要學,因此對初學者,注音特別重要。目前台語的拼音法有很多種,包括羅馬拼音、TLPA及各種修訂,教育部也未能將之統一。事實上,一方面各種拼音往往很長和漢字的字寬很難配合,另一方面拼音的發音,若非特別訓練過,一般的人,包括外國人,都很難有正確的發音,何況其聲調符號的注記,更是打字的一大障礙。當然,對應的漢字還必須橫行,不便縱走。
本人基於在台灣的人,在小學階段都受過ㄅㄆㄇ的注音符號教育,而且在這套注音符號的教育下,「國語文」的教育相當成功。所以相信,用這些符號來加以增訂,並採用既有可用的聲調符號,然後再加入三個聲調符號,設計出一套和過去所學的ㄅㄆㄇ的注音符號有很好接軌的台語注音符號是可行的。它易學易用和漢字字寬完全配合,且可橫行也可縱走,對台語的推廣能發揮好的效用。有人說ㄅㄆㄇ已經落伍了,缺乏國際性,要用拼音才方便。我的看法是,拼音如同前述(寬度和聲調符號的障礙),並非真的好用,何況國際化和台語復興是兩回事,我們的當急之務,應是台語復興,台灣人說台語寫台文。設若為顧慮國際化,致使台語因推廣困難而消亡,外國人學台語將是沒有意義,或說是做考古的工作而已,還有什麼國際化的問題呢?而若台語能得復興,再考慮國際化亦不困難。
本人在真理大學開課,採用自己設計的這套注音符號,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好,一學期(每週兩小時)下來,可寫台文,甚至做詩。本人所以提前申請退休,一則因為剛滿教學四十年算是一個段落,一則是希望儘快完成辭典的編輯及全心推動台語的復興。
個人認為國中小鄉土語言教學,除了學校教育(目前只是唸唸童謠等每週一小時的方式,學習台語無法成其功,何況有些學校陽奉陰違,或敷衍唐塞),家長的配合尤其重要。但可嘆家長仍然不是台語族群(換句話說,台語不是母語,母語已成北京話),所以更需補充教育。所以,應該在電視節目上教大眾正確的台語和台文,造成全面的台語文社會環境。國小的鄉土語言教學,在低年級時,因為是奠基時期,不能太少,等到有些基礎之後,可以進度較快時,再減少時數。在小學的教材中,要仿目前的「國語」一樣,循序漸進循循誘導,不須多久,台語的教學就可有成。因為敝人設計的注音符號,是原來ㄅㄆㄇ的擴充,所以接軌相當自然,只要原小學師資經過稍許的訓練,就可以教台語了。
順便一提,在九十二年底,黃榮村部長時,曾請本人協助「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」複審等相關諮詢工作。但由於會中的一些結論本人無法認同,故後來遂不復參與。會中把表「現在」一詞寫為「這馬」(本人認為寫作
「今也」才好(孟子講農家許行:「今也」南蠻鴂舌之人非王之道也));
把表「這裡」一詞寫為「遮」字,本人認為寫作「此」才好(依上述的二種寫法,表「拿雨傘來這裡」,的兩種寫法分別成「舉雨傘來遮」和「舉雨傘來此」,是不是前者會誤導,而後者才是真意?
信中附上一些本人在真理大學的「實用台語文」通識課程的部份教材講議,及所編著的小學教材和「由諺語學台語」一書,其中注音符號即本人所設計者,本人並已將之電腦化,而可輕易注音印刷。本人正編寫「台語多音字辭彙典」及「台語辭典」。
何典恭 謹上
2005年10月